9月6日,由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主办的种业科学家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学校生物科技学院教师宋武研究员受邀参加了会议,并围绕新疆种业发展情况、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大学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情况向与会代表做了交流。

宋武研究员介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种业发展,按照国家种业振兴“一年开好头、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十年实现重大突破”的总体部署,坚持全疆“一盘棋”,突出抓好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种业创新攻关、种业企业扶优、种业基地提升、种业市场净化“五大行动”,实现了种业振兴良好发展局面。全区重要农产品制种量满足全疆供应全国,自育品种成为新疆农业生产的主导,农业育种创新水平不断提高,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能力不断提升,种业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不断增强,为全国农业生产用种安全做出新疆贡献。
他向与会专家介绍了学校在培养种业高技能人才、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工作的有关情况。他指出学校积极搭建产教深度融合平台,加大种业科技创新力度。围绕自治区18个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现代种业产业学院,共同实施中国特色学徒制、研修制,开展校企人才共育,为行业企业提供了稳定的人力资源;学校牵头成立全国现代种业产教融合共同体,高水平通过教育部调度实现首批挂牌,打造具有行业示范性的高质量全国现代种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样板;创建“亚欧现代农业发展中心”“乡村振兴产业促进中心”“新疆现代种业产业学院”“新疆种子工程学院”等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服务平台,选育并审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瓜菜新品种10个,参与玉米等新品种选育31个,审定授权专利118项,制定地方标准9项,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开发16项。主持厅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00余项。荣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奖等5项。
他介绍,学校积极服务区域产业经济发展,推进种业科技示范进程,夯实现代种业振兴新动能。学校依托牵头组建的新疆第一产业职教园区、昌吉州现代农业职教集团,年培训农牧民3万人次以上,培训种业员工200人次以上,已为“走出去”企业培训450名国际化种业人才。累计推广棉花、水稻、玉米等优良品种及优质高效栽培模式近百万亩,带动10余万户农民脱贫致富。
他介绍,学校锚定现代种业专业建设目标,加强兴农人才培养力度,着力打造现代种业振兴新高地。学校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是国家示范院校重点建设专业、教育部高水平骨干专业、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团队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专业‘一轮半’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系统设计与建设”荣获第六届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构建‘四中心、八基地’深化农业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获得2014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行校企合作开发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工学结合系列教材”获得2018年全国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主持高职种子生产与经营、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国家教学标准制定;牵头全国职业教育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及升级改进支持项目,顺利通过教育部、财政部验收;专业校企教师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和黄大年式教学团队。因培养的学生能吃苦、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深受行业企业欢迎,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99.29%。现代种业技术本科专业今年已实现第一届招生。
宋武研究员围绕制定种业自主化发展战略性规划、深化企科联合创新攻关,加强种业行业人才培养,建立健全符合我国实际的商业化育种体系,提出了现代种业发展建议。
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刘莉华司长表示,种业管理司正在组织研究健全支持种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谋划“十五五”时期全国现代种业发展和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将充分吸收业界的意见建议,凝聚推进种业振兴的强大合力。
中国农科院成果转化局、中国农科院作科所、中国科学院遗传所、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衡阳市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及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大学等10家科研院校和教学单位代表参加座谈会并交流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