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动物科技学院组建的“知行共铸产业兴·红色故事薪传承”昭苏县专项实践团活动正式启动,本次活动以聚焦深入基层,传承红色精神,开展文化宣讲为切入点,实地开展实践调研和技术服务,为养殖户提供有效帮助,助力乡村畜牧产业高质量发展。

动物科技学院“知行共铸产业兴,红色故事薪传承”昭苏县专项实践团先后走进昭苏县天马博物馆和当年“送马支援唐山”的亲历者家中以及灯塔知青馆,通过现场参观、实地走访实践等方式开展本次实践活动。将爱国主义教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念从形式升华到内涵,筑牢精神根基,为“三下乡”实践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探寻天马文化 感悟精神内涵


令人动容的“万里送军马”的红色篇章—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昭苏军马场96名职工与解放军战士历时50余天,将3000匹军马从从昭苏送往河北唐山参与震后重建,这份“军民同心、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实践团注入了沉甸甸的精神养分。

实践团专程拜访了82岁的吐尔逊·阿尔太老人——当年“送马支援唐山”队伍的亲历者。老人通过回忆讲述1976年马背上的驰援,为实践团成员们上了一堂特殊的“历史课”:回忆起当年50多天里翻山越岭、风餐露宿护送军马的历程,老人眼中依旧闪烁着坚定的光芒。那份不畏艰险的担当、跨越民族的情谊,让同学们深受震撼,更坚定了将青春奉献给马产业的决心。
知青馆中传承的精神薪火


实践团来到灯塔村知青馆。泛黄的老照片里,知青们躬身劳作的身影;“扎根边疆、奉献青春”的红色标语;冒雪修渠、教民种田的故事;“把汗水洒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的日记……这些鲜活的印记,让“知青精神”从历史课本走向现实。“知青精神永放光芒”的石碑映照着同学们坚定的眼神,这份跨越时空的坚守,将成为继续前行的动力。

动物科技学院昭苏专项实践团将带着这份对红色精神的感悟、对产业发展的思考,继续深入昭苏大地,开展科技助农、文化调研等活动,让专业学识对接基层需求,让青春力量融入乡村振兴。